查看原文
其他

远离热点

2018-03-01 张辉 辉哥奇谭

很多人会觉得奇怪,因为我虽然保持每天写文章,发文章,但是很少追热点。比如今天刷屏的「文艺女青年爱上大导演」的故事,我看到了,也觉得有趣,但并不会去写相关的文章,至少不是现在。为什么?

因为我刻意与热点保持一定距离。在新媒体领域有一个定律,当一个热点事件发酵时,任何与此相关的新闻和文章都会得到更高的关注。如果抓住一个热点,做出爆款文章,则这个微信号一天的阅读量可能抵得上过去一个月,而当日新增的关注数也会数倍于日常。这样的好事,我为什么不碰呢?

首先,这和我的性格有关:我非常不喜欢跟风。在工作中,如果整个会议室的其他人都说 Yes,我很可能是唯一说 No 的人。我并非胡搅蛮缠,当我说 No 的时候,我会解释我的理由。在大多数时候,这些理由都会得到认可,因而我的 No 也会被大家接纳。当大家发现我没有任何其他杂念,更不会过多考虑关系的远近亲疏,只是在谈论事情本身,对于我的反对意见也会愈加重视。所以,我已经习惯了做一个「少数派」,并且逐渐以此安身立命。

其次,在我从不跟风的习惯中得到很多收益,这些收益反过来增强了我「不追热点」的习惯。比如在投资上,众说周知的是我去年 A 股的投资业绩战胜了2918名基金经理,年收益率超过94%,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我在几年前茅台诸多负面缠身,股价只有140元左右的时候大量买入,并持有至今。在大家都关注热点时,我反而会躲在一旁冷静的观察,慢慢的等待下一个机会。

最重要的是,我认识到当一个新闻铺天盖地,所有人都谈论,意见一边倒的时候,可能并非是大家的理智所致,而是这件事情本身或者叙述方式触发了大众情绪。但情绪经常站在理智的对立面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一书中指出:人的大脑有两套系统帮助我们做出决策,系统1反应快捷,但容易上当;系统2反应慢,但思考周全,不容易出错。当一则消息刷屏时,是大多数人的系统1在起作用。愤怒、忧虑、悲伤等这些情绪加倍的放大。不仅如此,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・勒庞在其经典著作《乌合之众》一书中深刻揭示了「群体盲性」,他说:「个人一旦融入群体,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,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,而与此同时,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,极端化、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。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。」翻译成更简单的话:一群人在一起很可能会做傻事,因为独立思考会被孤立。

因为以上三个原因,我甚少在写作中触碰时下流行的热点,虽然也因此损失很多潜在「蹭热点,吸流量」的机会,但也减少很多犯错的机会。

人生没有太多秘密,对大数人而言,与其谋求概率极低的「大成功」,不如减少犯「愚蠢错误」的可能性。在工作上少犯错,你会显得很靠谱;在投资上少犯错,你会赚的比99%的人都多。这样说并非抑制你创新,而是劝你减少犯愚蠢错误的机会。

查理·芒格把这种「逆向思维」发挥到极致,他在《穷查理宝典》中说:「如果我知道我将在哪死去,我将永远也不去那个地方。」而他的终身搭档沃伦·巴菲特说,投资有两个秘诀:第一是保住本金,第二是记住第一条。

查理·芒格和沃伦·巴菲特这对黄金组合之所以能在连续多年战胜市场,「避免犯错」是根本的秘密。而避开大众认为的热点领域,是「避免犯错」的有效手段。

我时常以下面四句话来告诫自己:

不赚快钱

远离热点

不去跟风

保持冷静

也送给大家。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,牢记以上告诫可以让你避开很多暗礁。


参考文章:逆向思考的力量

前一篇文章:接纳自己情绪的起起落落

365天,每天坚持写作之60/365,爱上你的每一天!

我在「知识星球」(原来的「小密圈」)记录我每日的成长经历与感悟,这里已经汇聚1000多位朋友,请和我们在2018年共同成长:记录、分享、互助和共庆。希望你在这里能具体的学到:如何坚持每日锻炼、如何养成写作的习惯、怎样开始倾吐心声以及逐步开始实践投资。

回复「知识星球」了解如何加入。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